近来好古文

近来好古文

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几篇有感

近来读《古文观止》,卷之五,为《史记》,感想很多。 先评太史公其人,太史公自序文章气势浩瀚,宏伟深厚。其中有一段:太史公曰:“先人有言:‘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。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,有能绍明世,正易传,继春秋,本诗书礼乐之际?’意在斯乎!意在斯乎!小子何敢让焉。” 短短数十字,以周公孔子而自比,圣贤人五百岁才出一个,现在刚好轮到我这里来,我又怎么敢退让呢?一副当仁不让,理直气壮的模样。这样的话我读到马上五体投地,几千年来执笔书文的人何止万千,有谁敢这么想吗?即使有人敢想,又敢这样写出来吗?一个类似的故事在科学界是,从伽利略,到牛顿,再到爱因斯坦,无不是百年一见的大家,代代继承过渡,才有今日科学之盛。当然从史记上的历史评价上看,司马迁确实也是历代文人中,文采卓著,联想丰富,为人耿直的典范。司马迁一生犹如过山车,幼时司马迁生活贫苦,少有大志。十岁而盛读古书,呕心沥血,至精至勤。弱冠之年自长安出发而游历四方,受武帝赏识,多次出外巡游,了解许多各地风土人情,而后父亲死,而子承父业,作太史令,人生一时得意。司马迁后因为李陵辩护,得罪汉武帝,被判宫刑,为了完成父亲遗愿,发愤著书,全力写作《史记》。史记受世人评价太多,最有名的当数鲁迅的评价: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‘离骚 ’。 史记所刻画的历史恢宏大气,娓娓道来,如亲身所历,实乃绝唱。而其遣词造句,寓意深远,叙事分明有致,不以成败论英雄,又有为理想而不懈追求与抗争之精神。司马迁和屈原的心境有其相似之处,他创作的史记和离骚一样,情感激烈。历史不仅仅是客观的历史,更是带着他独特生命体验的个人心灵史,它超越韵律的束缚,依然充满诗性和感性。 因为所读只有片段,故这里仅从部分章节谈谈对史记的看法吧。从楚汉相争,战国纷乱到春秋鼎盛等,无不惊艳。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《项羽本纪》中,因为于高中课本上读过,亦有各类深刻解析,刻画细致。”项王、项伯东向坐;亚父南向坐—亚父者,范增也;沛公北向坐,张良西向侍。“文笔精妙,字字珠玑。主客间关系划分一目了然, 沛公至军,立诛杀曹无伤,更营造一种项羽豪爽而有勇无谋,优柔寡断,而刘邦心思缜密却的主观印象,更为楚汉之争的最终结局作了大可意会的预测。但是哪怕项羽最终兵败自刎乌江,太史公仍不遗余力推崇项羽,把他列入本纪之列。也因此留下许多类似: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的对失意英雄人物的尊崇的诗篇吟咏。当然对于项羽 谓霸王之业,欲以力征经营天下,五年卒亡其国,身死东城,尚不觉寤而不自责,过矣。乃引“天亡我,非用兵之罪也”的误见,仍然口诛笔伐,爱憎分明。 陈涉一语,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揭竿而起,力图推翻暴秦,”等死,死国可乎“,大义凛然,读来不禁大叫一声快意。尽管后来陈涉因内外交困而失败,仍被司马迁列入世家之列。司马迁似乎对于那些豪杰总是有莫大的宽容。我想,司马迁在写就这些文字的时候,无不是在抒发自己的宏图伟志的情怀呢,而在自己的心理往往也有着很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罢。 另外读《伯夷列传》一段时,有太公曰:“此义人也。”扶而去之。武王已平殷乱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齐耻之,义不食周粟,隐于首阳山,采薇而食之。及饿且死,作歌,其辞曰:“登彼西山兮,采其薇矣。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。神农、虞、夏忽焉没兮,我安适归矣?于嗟徂兮,命之衰矣。”遂饿死于首阳山。由此观之,怨邪非邪? 此义人也。评价简洁有力。而对于这段故事伯夷叔齐宁饿死而不食周粟的”气节“,一直众说纷纭。 而太史公怨邪非邪的提问,更是直接提出了对这种所谓家国是非情节的质疑。作为现代人,似乎会觉得那时的伯夷叔齐过于死板愚钝,所谓气节也有许多”作秀“赚的好名声的嫌疑,当然对于古代的道德价值观,也不宜作太多评价,死节之士,鲜矣。中国仁人志士,人心自有公道吧。见此故事,曾尝作一首诗以记之。

长歌怀采薇,
采之何所幸。
独孤默不语,
静寞相与卿。

史记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经典。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,用之所趋异也。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,有异曲同工之妙,民族气节之大,可见一般;盖西伯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、《孤愤》。《诗》三百篇,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。以先贤为目标,激励世人;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。告诫着我们要善于学习,勇于超越; 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表达了严于历己,言传身教的重要性;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揭示了社会的本性吧,以利趋同,虽然残酷却也有理有据。曾经懵懂,不识太多滋味,亦有诗云:

人生易老休
源知不识愁
萧萧天地走
不求青史留

读史记,感怀先贤,无不慷慨激昂,我辈岂能蜷缩满足于陋室,这些精神营养自当激励。慨当以慷,年少轻狂兮追有悔,卑微之志心不死。既往矣兮可奈何,漫漫上下索求之!瑾记之,不敢忘思心。